衡心診所專業治療以下病症:長年舊傷習慣性扭傷板機指 足底筋膜炎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筋骨痠痛肩頸痠痛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效果顯著,歡迎患者垂詢。

椎間盤突出:我應該知道的事!

椎間盤突出:我應該知道的事!

        文章目錄:(可點選)
         1.椎間盤突出的原因  
         2.椎間盤突出症狀有哪些 
         3.那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4.椎間盤突出如何診斷  
         5.椎間盤突出與骨刺的差別  
         6.
椎間盤突出何時需要就醫? 
         7.
治療方式有哪些  
         8.椎間盤突出治療會有後遺症嗎?
         9.如何預防與保養

 
椎間盤突出是脊椎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涉及到脊椎中椎間盤的異常脫出或突出,引起神經根受壓或牽拉。
根據過去的一些研究和醫療機構的資料,椎間盤突出的發生率在臺灣大致在5%至10%之間。  台灣地區椎間盤病變人數10年內增加了4成,因椎間盤病變就醫的人上升 42%,目前早已突破75萬人。其中以40~69歲為主要患病族群,且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甚至30~39歲族群比70~79歲族群的發生率多了64.8%。
 
 1.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
         退化:
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逐漸失去水分和彈性,使其更容易突出或移位。
         損傷和勞損:
突然的脊椎損傷或長期的脊柱過度使用也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尤其是撞擊式損傷,例如:車禍、跌坐、滑倒等,更常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後遺症。
       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的坐姿、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彎腰搬重物、趴睡等不正確姿勢以及缺乏肌力鍛煉可能增加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疼痛:
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可能會放射到上肢、肩膀、臀部和下肢,特別是當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時。
     麻木和刺痛:
某些患者可能會感到患部周圍的麻木、刺痛或刺痛感。
     肌肉無力:
神經壓迫還可能導致相應區域肌肉無力或運動受限。
     肌肉萎縮
坐骨神經長時間被壓迫刺激,有可能造成其所支配的下肢肌肉組織逐漸萎縮。
  
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也取決於發生的位置,不同位置症狀也有所不同。
     腰椎椎間盤突出:
腰椎的椎間盤突出影響範圍包括整個腰部、臀部與下肢,會出現神經刺痛、肌肉麻木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腰痛、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病人在做完運動後疼痛加劇,少部分病人會有下肢無力感,嚴重時甚至引起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難。
       胸椎椎間盤突出:
胸椎上的椎間盤突出會造成上肢或脇肋疼痛,嚴重時會有上肢無力、肩膀活動受限等症狀。
       頸部椎間盤突出:
頸椎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症狀是頸部僵硬疼痛,嚴重時疼痛會輻射到肩膀、上背、手臂或頭部。
 
  年齡
年長者更容易患上椎間盤突出,因為椎間盤隨年齡逐漸退化。
  體重和生活方式:
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會增加患椎間盤突出的風險。
  特定工作者:
需常搬重物,或受傷風險高之工作。
  糖尿病患者:
會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
  遺傳因素:
遺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椎間盤健康,使某些人更容易罹患這種疾病。
 
此外,病患族群中,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約多了三成。
 

        4.椎間盤突出如何診斷
椎間盤突出的診斷通常需要醫生進行多種檢查和評估,以確認症狀是否由椎間盤突出引起。以下是常見的診斷方法:
 
         (1).症狀詢問和病史回顧
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症狀,包括疼痛的位置、性質、放射到何處、疼痛的起源和持續時間等。同時,瞭解患者的病史,包括之前的脊柱問題、損傷、手術或其他相關疾病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2).身體檢查
醫生可能進行身體檢查,包括檢查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肌力、反射和感覺,以檢查是否有神經受壓的跡象。
          (3).影像學檢查
                 X光片:
雖然X光無法直接顯示椎間盤,但它可以顯示脊椎骨頭的生理位置和可能存在的退化性變化。
 
               MRI(核磁共振)
MRI是檢測椎間盤突出的最常用方法,它可以清晰地顯示軟組織結構,包括椎間盤及其位置和椎間盤是否突出壓迫神經根。
 
             CT掃描(電腦斷層)
有時醫生會建議進行CT掃描,特別是在需要更詳細的骨骼結構資訊時。
         (4).神經傳導檢查
透過神經傳導檢查,以評估神經信號的傳輸情況,確定是否有神經受損。
 
         (5).其他檢查
有時候醫生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其他檢查,例如骨密度測定、血液檢查或其他影像學檢查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狀的疾病。
 
綜合以上檢查結果,醫生可以確認是否存在椎間盤突出,確定突出的程度、位置和是否存在神經壓迫。這些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並排除其他潛在的疾病。
 
*推薦閱讀::右小腿酸痛無法走腰椎要開刀! 先等等


      5.椎間盤突出與骨刺的差別
一般來說,椎間盤突出可呈圓形或餅狀突出,通常在影像上顯示為盤狀突出物壓迫神經根。而骨刺則通常是椎骨邊緣呈現的小尖角或骨質增生的形態,影像上看起來有角度和邊緣性質的突起。
對於這些差異,影像學檢查如X光、MRI或CT掃描可以更清晰地展示椎間盤突出和骨刺的特徵和位置。
 
 

   6.椎間盤突出何時需要就醫?
椎間盤突出延誤就醫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損傷,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
 (1).服用止痛藥後仍然疼痛
 
(2).疼痛持續超過一星期或愈來愈嚴重
 
(3).腰部或腿部突然劇烈疼痛、麻木或無力
 
(4).因為外傷而感到疼痛,例如車禍、跌倒
 
(5).同時伴隨大小便失禁
 
​​​​​
7. 治療方式有哪些
      (1).保守治療
包括休息、藥物治療(如止痛藥和抗炎藥)以減輕疼痛和炎症。
       <優點>
      
  非侵入性:
保守治療不需要進行手術,採用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方法,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侵入性。
         較低風險:
相對手術而言,保守治療的風險較低,通常可以緩解疼痛和不適。
       <缺點>
     
   可能需要時間:
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需要患者耐心配合治療。
        無法解決嚴重問題:
對於嚴重的椎間盤突出症狀,保守治療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緩解。
   
     (2).注射療法:
進行局部注射(增生療法、PRP治療)或硬脊膜外注射以減輕疼痛和炎症。
       <優點>
      
  疼痛緩解:
注射能夠直接作用於患處,通過向椎間盤或周圍神經根注射藥物,包含麻醉藥、類固醇、止痛藥、高濃度葡萄糖、生長因子等,以緩解疼痛和炎症。
        局部作用:
相比口服藥物,注射療法能夠更直接地作用於疼痛部位,提供更為局部的疼痛緩解。
        多種藥物選擇:
注射治療可以使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類固醇)、局部麻醉劑、鎮痛藥物、高濃度葡萄糖或生長因子(PRP),以針對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
        輔助診斷:
注射過程中,醫生可以進一步瞭解病情,確定疼痛的具體來源,有助於後續治療的制定。
       <缺點>
     
   暫時性:
注射療法通常提供的是暫時性的疼痛緩解,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才能達到更長期的效果。
        併發症風險:
注射過程中可能引發感染、出血或神經損傷等併發症。此外,過多次或不當的注射可能導致組織損傷。
        並不適用於所有患者:
注射療法並非適用于所有患者,有些患者可能對注射過程或注射藥物過敏或耐受不良。
 
    


(3).物理治療
      <優點>
       改善肌肉情況:
物理治療可以通過運動、按摩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肌肉情況,減輕椎間盤壓迫。
       減少疼痛:
對於某些患者,物理治療可以顯著減少疼痛和不適。
      <缺點>
     
  需持之以恆:
物理治療需要患者持續進行,而且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時間,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
       費用較高:
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物理治療,費用可能較健保治療高。

    (4).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
對於較嚴重的情況,可能建議手術來減輕壓迫神經的椎間盤。
      <優點>
     
  直接解決問題:
手術可以直接處理椎間盤突出,通過減壓或移除突出的部分,解除神經壓迫。
       快速緩解症狀:
對於嚴重症狀的患者,手術通常可以快速緩解疼痛和不適。
      <缺點>
     
  手術風險:
手術總是伴隨一定風險,可能存在感染、出血、神經損傷等併發症。
       康復期長: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較長的康復時間,恢復期間可能需要限制活動。
 
8. 椎間盤突出治療後會有後遺症嗎
醫學研究顯示有四到九成的病人在經保守治療後症狀或結構可以得到改善。然而若未妥善治療,有大約5-10%的病人可能演變成慢性下背痛,甚至需要椎間盤突出手術,其治療將更為複雜,且預後較差。
椎間盤突出如果治療適當,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康復。若想要預防坐骨神經痛,或是降低復發的機會,平時就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做適當的椎間盤突出運動。
 
   維持正確姿勢
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例如:長時間低頭看手機。
   維持標準體重
     
避免增加腰部負擔。
   加強核心肌群:                
練習加強核心肌群的運動可以提高脊柱穩定性。
   合理鍛煉:                
適量的體育鍛煉有助於保持脊柱的健康和彈性。
   避免撞擊性傷害:              
做好滑倒防護,注意騎車安全,避免高危險運動與活動。
   避免搬過重物
     尤其彎腰搬重物。
   調整適當軟硬的寢具:            
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與適當高度的枕頭,避免趴睡。